从用户的角度来看,电动、自动、共享、互联以及逐年更新这五个维度可带来广泛的效益。所有预测均表明,车辆驾驶的简便性、安全性、经济适用性和舒适性均会显著提升。

电池百人会

“eascy”指的是电动、自动、共享、互联以及逐年更新。

智能手机问世以来,如果某种技术能提升消费者生活的简易度,则即使其十分复杂,价格高昂,也挡不住客户们的追捧热情。换句话说,用户们都很看重方便性和简便性。这些核心价值观使得汽车成为20世纪最具典型性的技术文化项目。现在是时候将这些属性纳入到今天以及明天的技术和社会背景下了。

汽车行业有机会塑造这个基本性的重组过程。当制定策略和商业模式时,企业不应只考虑直接的产品买主,而应涵括运输问题所影响的所有用户和群体。汽车早已从一件技术性的商品转化成社会性商品:可以确保我们的个人出行和社会参与,塑造着我们的城市和地貌,并且构建着我们的时间和空间思维结构。

正因如此,普华永道对整个汽车行业进行了重新思考,并总结出一份深度报告,车云对其进行了整理,值得你静下心来读完。——编者按

汽车行业将充分实现eascy未来汽车将是电动的、自动的、共享的、互联的以及逐年更新的,简言之,“eascy”。

因为电动化,所以向环境中排放的废气和噪音将减少。

因为自动,所以可以节省个人时间和空间。

用户不再需要驾照,所以适用范围更广。

因为不再需要直接购买,而是分次购买使用,因此更加便宜。

汽车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会对行业和用户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将在时间、容量和复杂性方面对汽车行业的基本重组进行预测。

普华永道:“电动 自动 共享 互联 更新” 将狠狠抛弃传统汽车!

基于研究结果,本文将分析用户的出行行为会产生何种变化,并带来何种影响。在详细分析前,我们首先要了解电动、自动、共享、互联以及逐年更新的准确含义:

电动:如果没有驱动机制的电气化,那么个人交通的零排放几乎就不可能实现了。首先,有本地组件的问题—汽车现在只会排放含量超低的有害物质、灰尘和噪音。而且,“零排放”似乎将是一个全球性倡议:车辆充电所用的电力资源将来自于可再生能源,以确保碳中和的出行。

自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深层神经网络等领域的快速进展,使得最近还似乎是空想乌托邦的事情不再没有可能—即自动车辆的研发,即使在复杂的交通状况下也无需人工干预。这将完全颠覆个人出行平台的应用。就在几年前还是不可想象的应用情境,如今已层出不穷。

共享:几年来,许多大城市均已构建了拼车设施。虽然目前这些通常是作为试点项目或公民计划,但是随着自动车辆的推出,共享概念将逐渐实现经济可行性。我们将不再需要搜索周边地区的共享车辆:而只需通过方便的“随需应变”服务预定车辆,无论自己身处何处。

互联:“eascy”的第四个维度是车辆与外部世界的联网,称为“联网汽车”概念。这个术语实际上涉及两个概念。一方面,它适用于Car2Car和Car2X通信,即车辆与其他车辆或交通基础设施(如交通信号灯)之间的联网。另一方面,该术语也涵盖车内乘客与外部世界的联网。未来,乘客将能够在车辆行驶途中通讯、工作、上网或使用多媒体服务。

逐年更新:电动、自动、互联和共享等发展主题将促进汽车行业创新速度的显著提升。该行业内一直普遍的五至八年的车型周期可能很快就会成为过去。相反,车型的范围将会逐年更新,以整合最新的硬件和软件开发成果。自然而然,由于购买成本高,客户们并不想每年都购买一辆新车,因此缩短的创新周期将主要通过定期更新共享车辆而进入市场。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这五个维度可带来广泛的效益。所有预测均表明,车辆驾驶的简便性、安全性、经济适用性和舒适性均会显著提升。同时,个人出行解决方案的变革将会促使汽车行业进一步实施改造。

普华永道:“电动 自动 共享 互联 更新” 将狠狠抛弃传统汽车!

重点是现有汽车保有量和新车销量。最终,这两个变量决定着汽车生产的价值链,因此对于制造商和供应商的未来业务模式具有同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研究中将集中关注全球三个最大的汽车市场,即欧洲、美国和中国。

这项研究从用户出发,构建未来市场发展模型。可通过三个外部因素、三个建模结果和三种含义描述行业的重新定位状况。

外部因素

我们的出行习惯将会改变:我们的出行行为将得到彻底改变。一旦法律问题得到澄清解决,主要技术障碍得以克服,那么整体道路交通方面的共享和自动比例将会大幅上升。我们预测,到2030年,超过三分之一的行驶里程将已涉及共享概念。同时,用户行为将愈加接近自动出行。在这方面,普华永道Autofacts又根据行驶里程,计算出到2030年,这一比例甚至可能会上升到40%。预计欧洲和美国的发展速度将大致平行。而相比之下,中国的共享和自动出行的渗透速度将超越西方世界。这可能使得中国成为汽车行业转型的领先国家。

更多人的出行里程将延长:由于人口数据的增长以及出行需求的提高,车辆行驶里程将不断增加。同时,考虑到车辆驾驶简便性、安全性和经济适用性的提升,整体出行趋势将朝着个人出行的方向强势发展。此外,个人交通可能会成为过去压根没有出行机会的人群的一个绝佳方案,例如,身有残疾的人群。最后一个因素是由于自动车辆导致车位可能不会坐满,从而造成里程数的增加。因此普华永道Autofacts预测到2030年,欧洲的个人里程估计增长 23%至5.88万亿公里。预测美国将实现24%的增长,而中国达到183% 。

未来汽车的使用强度将显著提升:较之当前的传统车辆使用,未来的自动性,尤其是共享自动性车辆在容量方面将实现重大改进。因此,年里程将大幅上升。由此,汽车置换速度将会显著提升,虽然其有效的生命里程将增加。未来车辆生命里程将增加这一假设与自动和互联驾驶会导致事故降低这一优势密切相关。保养和维修成本将会下降,而事故率的降低也意味着车辆可行驶的里程数会大大提升。

建模结果

某些市场的车辆保有量将大幅下跌:根据车队利用率的上升,未来所需车辆的数量将下降。普华永道Autofacts预测,到2030年,欧洲的汽车保有量将从当前2.8亿辆多一点减至约2亿辆,减幅将超过25%。我们预计美国汽车保有量将减至2.12亿辆,减幅22% 。由于中国的市场情况有所不同,虽然利用率提高,但其保有量可能还会同期增长近50%,达到2.76亿辆。

汽车销量还会持续上升:尽管保有量下降,但汽车销量将明显增加。传统车辆将长时间滞留在保有量中。而相比之下,自动性,尤其是共享自动性车辆将会频繁变革,导致销量的提升。在转型期间,整个欧洲的新车销量将提升34% ,从大约1800万量增至2400多万辆。

普华永道Autofacts预测到2030年,美国的新车销量大概会达到近2200万辆,增长20% 。对于中国而言,预测销量将达到3500万辆,增长超过30%。

自动驾驶和电动化相辅相成:驾驶自动性(即所谓的自动驾驶)最初将主要限于一些范围比较窄的具有地理限制的地区,最有可能是内陆城市和高速公路。这是因为自动性和电动化这两个维度是相辅相成的。例如,自动驾驶车辆明确要求使用电动驾驶,因为“内陆城市”使用案例通常仅针对这一场景。其中一个例子是使用感应式充电的自动充电过程。这两种维度的相互影响可实现积极的整体效果。因此到2030年,欧盟的新车销售中,纯内燃机可能将会出现很少的个位数占比。在这种情境下,届时超过55%的新车将实现完全电动化。40%的新车将仍然采用结合内燃机的混合驱动技术。

启示

研发投资的快速重新分配:已经很显然,汽车行业将开始压缩产品范围投入。在《全球创新1000强研究》的框架中,普华永道思略特计算出,到2020年,该领域的投资就将下降19%。但是,这并不一定是不好的征兆。研究最后得出的总体结论表明,将研发预算投资于软件解方案而非产品范围的企业,较之其他竞争对手,已显现出更强劲的增长。

该图也表明了制造商和供应商需采取的发展方向。除特斯拉外,尚无任何一家汽车行业问鼎全球最具创新性企业前十(不过有五家位列第11至20名之间),虽然研发支出最高的是一家德国的汽车制造商。总体而言,2015和2016年间汽车行业的研发支出下降了4%,这个时期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数字创新和转型。

2020 年和 2025 年之间将确定长期发展结构:特别是2020年和2025年之间,制造商和供应商将不得不在应对利润下跌的同时,大力投资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传统汽车制造商将不得不考虑自身准备在出行服务商投资多少资本,以抵消其核心业务的潜在缩减。同时,新车销量的上涨也需要制造商们追加必要“硬件”的产能投资,执行灵活可扩展概念的企业将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自2025年后引领行业未来的发展。

未来商业模式涵盖汽车销售和运营:未来,仅仅关注汽车产量和销量还将远远不够。制造商和供应商需重新考虑他们的商业模式,以管理“eascy”模型五个维度的变化。出厂交付将不再是汽车价值链的最后一个环节,该价值链将延伸至车辆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各类使用,直至车辆的最后回收。汽车行业的客户和目标群体将不再仅限于车辆的直接买家,而覆盖到所有产品用户,私有和共享使用模型。品牌体验所支撑的与每位客户之间基于软件的直接交互将在整个客户关系生命周期外进一步扩展收益。

焦点在于用户

不同的出行使用:如果制造商和供应商将他们的业务模式进一步拓展,以涵盖“运营”要素,则该行业的传统目标数据,即汽车销量和汽车保有量的重要性将削弱。即便如此,企业仍然需要了解这两种数据在未来几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点至关重要。因此,普华永道开发的数学模型,对五大“eascy”维度进行量化的首个模型,将从用户(“角色”)开始。通过对 用户行为建模,可以计算个人里程,从而计算特定市场的整个汽车行驶里程。在此基础上预测汽车保有量和汽车销量时将实现更大的确定性。

[责任编辑:赵卓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新能源汽车
普华永道
互联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