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主要从事锂电池正负极材料研发、生产及销售的业务,主营产品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正极材料和锂电功能材料三大类。作为锂电负极材料行

公司主要从事锂电池正负极材料研发、生产及销售的业务,主营产品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正极材料和锂电功能材料三大类。作为锂电负极材料行业龙头,贝特瑞具有较全品类的负极材料,包括天然石墨负极、人造石墨负极、硅系复合负极、新型负极材料等。正极材料产品包括NCM、NCA及LFP系列。锂电功能材料主要指水性粘结剂。

锂电负极材料在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中占据最大的比重,锂电正极材料的营收占比也在逐年提高。2014年公司超过80%的营收来自于锂电池负极材料的销售,负极材料营收为9.96亿元,正极材料仅0.18亿元。

随着公司锂电池正极业务的不断成熟,市场认可度不断提高,锂电池正极营收迅速增长,至2017年已经达到11.14亿元,复合增长率达292.06%,营收占比接近40%。同时,公司锂电池负极业务也保持稳定增长,至2017年锂电负极材料营收为15.10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4.88%,占营收比重下降至57.59%。

总体而言,公司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不断上升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新能源汽车销量增加,带动锂电正负极材料业务增长。政府政策支持下,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带动上游锂电产业销量猛增。贝特瑞作为锂电负极材料龙头受益于国际和国内市场对于汽车动力电池的需求不断增长。公司在锂离子负极材料产业行业技术领先,产品质量稳定,通过技术革新和推出新产品,保证了负极材料营业收入的增长。同时,公司积极拓展正极材料业务,提升锂电正极材料产品质量。随着锂电池正极材料产能得到释放,公司正极材料销售迎头赶上。

(2)优质客户资源保障公司产品销量提升。公司通过多年经营,与三星、LG、松下、比亚迪等国内外知名锂电池生产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凭借优良的产品品质和良好的服务意识赢得了客户的信赖,成为其合格供应商。一方面,锂电行业供应商资格审核极为严格,本身即可形成客户壁垒;另一方面,锂电材料企业通过与国际高端的锂电池客户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可以了解国际最新的市场信息,并加快自身技术和产品的升级速度。一般的国内企业与国际高端客户的存在较远的距离,难以获得锂电材料高端需求的一手信息。

2、国内负极材料总体企稳,海外新能源汽车或成贝特瑞负极业务增长新动力

2.1 新能源汽车发展助推负极产业增长,国内行业前景向稳

负极材料是锂离子动力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动力电池的成本构成占比约为5%~15%。当前,商业化应用的负极材料以石墨材料为主,包括人造石墨和天然石墨,占据负极材料产量的95%左右,另外还有其他负极材料包括中间相碳微球(MCMB)、钛酸锂、碳硅负极等。

从功能上看,负极材料的脱嵌锂电压和比容量对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有较大的影响。负极是锂离子电池储存锂的主体。,使锂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完成嵌入与脱出,材料的脱嵌锂电压越低、比容量越高、倍率性特征和循环性能越强,越适合作为锂离子动力电池的负极材料。

随着负极材料下游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负极材料产业近些年也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负极材料产量由2014年的5.2万吨上升至2017年的14.6万吨,复合增长率达42.36%。

据估计,2017、2018、2019、2020年国内对动力电池的需求量分别为36GWh、60GWh、89GWh和125GWh。对应的负极材料的需求分别为4.73、7.81、11.57、16.3万吨。根据上述的预测数据,未来动力电池负极材料的需求增速分别为65.09%、48.25%、40.79%。

2.2 国际传统车企发力新能源汽车,贝特瑞海外业务或迎来爆发

全球汽车电动化的浪潮席卷下,传统车企纷纷发力动力电池领域。奔驰(戴姆勒)、宝马、大众等传统车企均推出了电动汽车发展规划。

按照传统车企的规划,以固定复合增长率推算,到2025年,大众、通用、戴姆勒等造车传统势力的新能源汽车扩产将使这些传统造车势力的新能源汽车销量由2017年的36.08万辆达到2025年的680万辆,传统国际车企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复合增长率将超过45%。

传统造车势力开启新能源汽车生产规划,未来动力电池需求预计将上升,利好国际知名动力电池生产厂商。国外传统车企动力电池供应商主要包括LG化学、三星SDI、SKI等国际知名电池生产厂商,以2016年为例,仅松下、LG化学、三星SDI三家的出货量就占据了国外市场的76%。虽然宁德时代等少数国内电池生产厂商得以成功打入国际知名传统整车生产厂商的动力电池供应链,但是目前大多数国内电池生产企业仅供货国内车企。此外,整车生产厂商为了保障动力电池的供应质量,不会轻易更换动力电池供应商,因此,预计国外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扩产对大多数国内动力电池生产厂商不会产生明显推动作用,其扩产主要影响国外动力电池生产品牌。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促使传统国际整车生产厂商与大牌动力电池供应商开展深度合作。从特斯拉、大众、宝马等国际知名车企的深度合作对象来看,国际知名动力电池品牌更受青睐。

国际大牌电池厂商出货量预期将保持高速增长,预期增长率将远超45%。从动力电池出货量数据来看,松下、LG化学、三星SDI、SKI等国际大牌厂商动力电池产量增长迅速,未来可能保持远高于45%的动力电池销量增长。

一方面,随着未来传统造车势力发力新能源汽车生产,国际大牌电池厂商与传统造车势力保持紧密合作,预期未来国际大牌厂商动力电池产量仍将保持高速增长。仅考虑传统造车势力的扩产计划,大牌动力电池厂商的动力电池出货量增长率就将超过45%。

另一方面,随着《汽车动力蓄电池和氢燃料电池行业白名单(第一批)》的公布,包括三星在内的三家日韩动力电池企业上榜,或预示我国逐渐放松对外资禁入的限制,放开动力电池竞争,采用国际大牌电池厂商动力电池的整车企业也将可以获得补助,为国际大牌电池厂商参与国内动力电池市场的角逐释放了更加积极的信号。

因此,仅仅从动力电池的国际业务考虑,如果国际传统造车势力能够达到前文估计的45%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则LG化学、三星SDI、松下等知名动力电池厂商的动力电池销量也将至少保持45%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如果将其在中国境内跃跃欲试的市场扩张计划纳入考虑,则这些动力电池厂商的电池销量实际增长可能远远超过45%。

国际大牌电池厂商展露扩产势头,负极材料出口企业增长可期。受传统造车势力发力新能源汽车的影响,国际大牌电池生产厂商也陆续开始扩大产能的计划。松下、SKI和LG化学2018年度均有扩大产能的计划。扩产将大大拉动上游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的需求,由于国际大牌电池厂商合格供应商资格认证周期长,因此负极材料出口厂商存在一定的客户壁垒,国内电池负极材料出口厂商将大大受益于国际大牌电池厂商的这一波扩产

2.3 硅碳负极成为负极材料“新大陆”

硅与碳化学性质相近,理论比容量高达3572mAh/g,远高于石墨类负极的比容量,因而备受关注,是最具潜力的下一代锂电池负极材料之一。除了传统的石墨负极外,硅碳材料也是性能优异的负极材料。国际大牌电池厂商包括松下、三星在内,都将硅碳负极应用到其产品当中,其中特斯拉在传统石墨负极中加入硅碳材料,将电池容量增加到550Ah/kg以上,大大超过了人造石墨和天然石墨的比容量。

碳硅负极材料未来有望成为电池性能提升的关键点。目前,碳硅负极材料在国外企业中已有应用实例。

因为硅碳负极具备的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国内主要负极材料厂商也开始布局硅碳材料的研发和生产,贝特瑞、上海杉杉、深圳斯诺和国轩高科等企业均公布了各自的硅碳负极产能规划。然而,由于硅在充放电过程中容易产生体积膨胀,因此商业化应用的技术和合成工艺十分复杂,成本也较为高昂。虽然硅碳负极的性能相比人造石墨负极大幅提升,但是国内尚未形成负极材料的主流。目前国内仅有贝特瑞等少量厂商能够批量供货,其中贝特瑞碳硅负极材料于2014年通过三星认证,2014~2016年产量攀升,2017年出货1000吨供货国外。

3、三元正极材料风头正盛,磷酸铁锂市场有望回暖

3.1 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是正极材料市场的主流

目前,经过多年的发展,动力电池主要分为三元材料电池、磷酸铁锂电池、锰酸锂电池与钴酸锂电池等类别。其中,因能量性能和稀有金属成本的原因,锰酸锂和钴酸锂电池逐渐变为小众选择,而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则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应用。

三元锂电池全称是“三元材料电池”,一般是指采用镍钴锰酸锂(NCM)或镍钴铝酸锂(NCA)三元正极材料的锂电池,把镍盐、钴盐、锰盐作为三种不同的成分比例进行不同的调整,所以称之为“三元”,包含了许多不同比例类型的电池。从形状上来区分,可分为软包电池、圆柱电池和方形硬壳电池。其标称电压可达到3.6-3.8V,能量密度比较高,电压平台高,振实密度高,续航里程长,输出功率较大,高温稳定性差,但低温性能优异,由于我国钴元素储量较少,大部分靠海外进口,受市场波动影响非常大,造价也比较高。不过,我国NCM市场经过多年研发,目前制作NCM811可以比NCM532少很多用量,大大降低了材料成本。

[责任编辑:赵卓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贝特瑞
中国宝安
中国电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