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能科技副总经理房国栋在与电池网交流时介绍,凯能科技在2021年就与德方纳米开始合作,余热回收项目运行后,德方纳米随后又与公司敲定了后续服务合同,为其两地三厂区解决其余热回收的难题。

凯能科技

在全球变暖、极端高温等气候变化下,世界各国正加速践行碳中和,强势推进绿色低碳产业建设,新能源产业应势而起,电动汽车、储能等产业迎来发展风口,与之配套的锂离子电池市场需求快速扩容,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黄金赛道”。

与此同时,这一电池新能源赛道也成就了一批批百亿、千亿,甚至是万亿市值公司,在强劲的市场需求下,长而复杂的产业链各细分链条也迸发出了无限的发展与投资商机,吸引了大量传统行业企业纷纷加入。其中,一些专注于技术研发的高新科技企业,也由此迎来了发展的“第二春”!

凭借技术硬实力,青岛凯能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凯能科技)已发展成为余热锅炉行业的佼佼者,2021年获得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近年来,在坚持发展主业基础上,公司也看到锂电产业发展机遇,并已实现与产业链企业牵手。

凯能科技副总经理房国栋

凯能科技副总经理 房国栋

近日,凯能科技副总经理房国栋在与电池网交流时介绍,凯能科技在2021年就与德方纳米开始合作,余热回收项目运行后,德方纳米随后又与公司敲定了后续服务合同,为其两地三厂区解决其余热回收的难题。

电池网注意到,凯能科技已经完成和正在参与的电池新能源项目都是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窑炉的尾部烟气余热利用。房国栋表示:“据我们了解,国内大部分磷酸铁锂生产企业还没有进行余热利用,在双碳目标的时代背景下,绿色电力低碳发展,减少碳排放已经成为各企业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房国栋看来,余热回收可以在不增加任何能源消耗的前提下再利用,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具有较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公司为德方纳米在云南投运的项目为例,其产能为年产11万吨纳米磷酸铁锂,生产工艺过程分为一烧和二烧,现在只在一烧窑炉后安装余热回收装置,年经济效益约1300万元。”

从传统的余热回收行业进入电池新能源赛道,第一棒之所以选择磷酸铁锂领域,房国栋表示,主要看中的是其市场规模背后蕴含的广阔发展前景。

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磷酸铁及磷酸铁锂材料行业发展白皮书(2022年)》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45.5万吨,同比增长213.8%,首次超过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同时,得益于磷酸铁锂电池出货量的快速增长,带动上游的磷酸铁锂和磷酸铁材料均出现了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从而也吸引了大量的磷化工、钛白粉等企业跨界进入到磷酸铁及磷酸铁锂材料领域,包括龙佰集团、中核钛白、安纳达、湖北宜化、云天化、川金诺、川恒股份等企业依托原料成本综合优势规划了大量的磷酸铁及磷酸铁锂产能。另外,以厦门钨业、长远锂科等传统三元材料企业也开始深度布局磷酸铁锂及磷酸铁企业。

在庞大的市场规模之下,房国栋预测,具有较好双重效益属性的余热回收技术将很快得到市场认可。“我们公司的优势就是能够根据用户不同的需求,提供一整套的余热回收系统解决方案,同时可以手把手地教会用户怎么去运行。”

同时,房国栋还十分自豪地介绍,凭借二十多年的持续深耕,公司在余热回收领域拥有了成熟的技术和产品,服务地区已遍布全国各地,并出口到俄罗斯、土耳其、柬埔寨、孟加拉、迪拜等国家和地区。

“在高耗能行业(譬如火电厂、发电厂、钢厂、冶炼行业等)都已普遍推广,但在以电池材料为代表的新能源领域,才刚刚开始。”虽然余热回收在新领域刚刚起步,但房国栋表示,凯能科技瞄准的并不仅仅是当下涉及的单一板块,还有整个电池新能源产业链的更多可能。

“凯能科技具有A级锅炉制造许可和D1/D2类压力容器制造许可,现在刚刚进入新能源领域,也考虑除去余热利用的产品,应该也可以提供压力容器类的产品制造和服务,同时,也在组织技术研发团队研究负极材料的余热回收技术,我们也希望能够有机会为电池新能源领域的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近期,针对目前余热回收产业现状、凯能科技入局新能源产业的初心,以及在新能源产业的布局及未来畅想,电池网与凯能科技副总经理房国栋进行了深入交流。详情如下:

电池网:余热回收的现状与利用情况如何?公司在这一领域布局多久了?布局城市及产能情况如何?

房国栋:烟气余热回收是将随烟气排放到大气中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的一项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对企业的节能环保将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方面体现在它在不增加任何能源消耗的前提下,产生蒸汽或热水,可用于发电、供暖或洗浴等;社会效益方面体现在通过将余热回收利用,会降低相应的能源消耗,进而减少碳的排放,对企业双碳指标的达成有积极的意义。

余热回收在高耗能行业(譬如火电厂、发电厂、钢厂、冶炼行业等)都已普遍推广,但在以电池材料为代表的新能源领域,才刚刚开始。凯能科技在余热回收领域已深耕二十余年,有着成熟的技术和产品,公司在2021年与德方纳米开始合作,回收其窑炉尾部烟气热量,产生的蒸汽用于生产工艺环节使用,项目运行后得到用户一致认可,现又签订后续服务合同,在其云南、四川两地三厂区解决其余热回收的难题。在其他领域,我们余热利用产品已遍布全国各地,并出口到俄罗斯、土耳其、柬埔寨、孟加拉、迪拜等国家和地区。

电池网:在电池新能源领域,哪些环节需要进行余热回收?对于余热回收在这一领域的应用前景,您怎么看?

房国栋:我们也是刚刚进入电池新能源这个赛道,已经完成和正在参与的项目都是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窑炉的尾部烟气余热利用,现在也在积极了解电池新能源领域其他材料加工过程及电池生产过程中有没有可以回收的多余热量。余热回收技术在电池新能源领域的应用,将会为企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行业影响力。以凯能科技为德方纳米在云南投运的项目为例,其产能为年产11万吨纳米磷酸铁锂,生产工艺过程分为一烧和二烧,现在只在一烧窑炉后安装余热回收装置,年经济效益约1300万元。

电池网:我们注意到,公司已切入磷酸铁锂窑炉余热回收领域,为何会选择率先布局这一领域?

房国栋:首先,磷酸铁锂作为电池的主要材料,市场规模比较大,余热回收技术也能很快地得到市场认可;其次,磷酸铁锂在冶炼过程中耗能较大,会有很大一部分热量随烟气排放散失,同时,德方纳米也敢于进行实践;第三,我们的原有的余热回收技术可以很简单地嫁接到这个领域。

电池网:在磷酸铁锂窑炉余热回收方面,目前国内市场的发展情况如何?行业门槛有哪些?有什么样的技术难点?

房国栋:据我们了解,目前国内大部分磷酸铁锂生产企业还没有进行余热利用,德方纳米也是比较早的敢于尝试的企业,在“双碳目标”的时代背景下,绿色电力低碳发展,减少碳排放已经成为各企业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烟气余热利用技术”在给企业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企业在环保方面带来巨大的影响。同时,作为“碳交易”的技术储备,各行业也会不断加大在这方面的技术投入和研发。

谈到行业门槛,我想主要还是在技术方面,磷酸铁锂窑炉的余热利用主要的难点是:1.现场空间小。余热利用的现场空间狭小,余热回收设备的设计需要紧凑,但同时要能够达到工艺的要求;2.涉及的专业技术人员较多。需要热能、管道、结构、焊接、电气等多专业的技术人员;3.余热回收系统设计复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形容这类项目比较贴切,虽然余热回收设备体积较小,但整个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功能齐全,满足自动控制的要求。在这方面我们是因为有着二十多年余热利用的项目经验,各种要求和问题都遇到过,也都能帮助用户最好地实现。

电池网:针对磷酸铁锂窑炉余热回收,公司采用哪种技术路线?有什么样的竞争优势?

房国栋:余热回收技术,除去要考虑用什么方式把余热能够回收,还要考虑回收的余热做什么使用,所以同样的余热可能回收的技术路线也不一定一样。磷酸铁锂窑炉的余热回收路线有以下几种:1.回收余热后产生蒸汽,蒸汽的用途可以代替(或者部分代替)现有的蒸汽锅炉,或者蒸汽可以用于带动汽轮机再发电;2.回收余热后产生热水,用于加热罐区汽化器或者用于取暖或洗浴;3.回收余热后加热空气,直接加热喷雾流化床用的空气,从而减少天然气的消耗。

以上几种是比较常用的,在实际项目中,用户可能会有其他的需求,譬如有的工艺中用到导热油,也可以回收余热后加热导热油,这都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单独的定制化设计。

我们公司的优势就是能够根据用户不同的需求,提供一整套的余热回收系统解决方案,同时可以手把手地教会用户怎么去运行。

电池网:公司余热回收系统智能化程度如何?在设备安全性能提升方面,公司做了哪些工作?

房国栋:凯能科技的余热回收系统采用分散和集中控制模式,既可以在设备端控制,也可在远端集控室进行监视与控制,智能化程度很高,不论在就地,还是在远端,都可以一键启停换热器。

该系统在提升智能化的同时,也加强了安全性,设备运行之间均有联锁保护,安全保护可以做到安全预警和故障停机。

电池网:在电池新能源领域,公司余热回收市场拓展情况如何?主要客户有哪些?已有哪些成功案例?在帮助客户节能减碳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房国栋:凯能科技从2021年开始,刚刚参与到电池新能源领域,目前也在积极对接国内主要的电池材料生产企业,现在已经实施的项目主要还是德方纳米旗下的几家公司,根据客户不同的要求,为其定制化设计不同的解决方案,现在部分项目已经投运,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在节能减碳方面,节能本身就是减碳,只是目前大部分企业都是刚刚开始学习降碳和减碳,对于实施的路径都不清晰,还需要像我们这样做节能环保的企业多宣传,多推广。

电池网:我们了解到,公司计划冲刺北交所IPO,目前进展如何?

房国栋:凯能科技已经挂牌新三板,目前在营业收入方面是短板,这也是因为公司前几年主要精力都放到了产品研发方面,虽然涉猎的余热利用领域非常多,譬如,火力发电、燃气发电、钢铁、冶炼、煤矿等行业,但都是作为设备生产厂提供的设备供货服务,所以营业额不是很高,现在公司北交所IPO已进入备案辅导阶段,公司各部门都在全力配合,不断拓宽业务渠道。

电池网:在电池新能源领域,公司未来还有哪些发展规划?除了现有生产基地,有没有去其他地方布局的打算?

房国栋:凯能科技具有A级锅炉制造许可和D1/D2类压力容器制造许可,现在刚刚进入新能源领域,也考虑除去余热利用的产品,应该也可以提供压力容器类的产品制造和服务,同时,也在组织技术研发团队研究负极材料的余热回收技术,我们也希望能够有机会为电池新能源领域的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如果是项目有需要,我们不排除在其他地方建厂的可能。

[责任编辑:林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新能源
凯能科技
余热回收